当前位置:笔触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诸葛亮假死?那我打造最强蜀汉!> 第145章 朝廷出钱,让百姓行商坐贾?!

第145章 朝廷出钱,让百姓行商坐贾?!

  粮食乃民生之本,若无人耕种,百姓将无粮可食,纵有万贯家财又有何用?

  孙廉苍老的面容上浮现几分迟疑,他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缓缓开口道:“杨大人,诚然百货堂在曹魏经商,赚的金银粮食,颇为可观。然若让蜀汉百姓尽弃农桑、投身商贾,无人耕种,田地荒芜,百姓无粮可食,纵有钱财,又怎能填饱肚腹?”

  此言一出,身旁的官员们纷纷颔首附和。

  侍中许靖微微眯眼,似在掂量利弊;尚书杜微则轻抚长袖,脸上露出几分忧色。

  在他们看来,朝廷或曹魏皇室贵胄经商,尚属可行,毕竟权贵有余力操持此事。

  可若让普通百姓也弃农从商,岂不乱了纲常,动摇了农本之基?

  “此言差矣!”杨仪挺直身躯,目光如炬,语气斩钉截铁。

  他这番决绝的态度,令在场官员为之一怔。

  众人纷纷停下议论,目光齐聚于他,静待下文。

  “诸位以为,种地有何益处?”杨仪环视众人,声音沉稳,“观我蜀汉之地,山川险峻,粮田稀少,即便倾尽全力耕种,又怎能与曹魏相提并论?”

  此言落地,满堂寂静。

  官员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

  杨仪微微一笑,继续道:“曹魏耕地得天独厚,田亩广沃,沃野千里,人口众多,无论是土地之利还是人力之盛,皆远胜我蜀汉数倍。即便我等再埋头苦种百年,亦难望其项背!”

  他的语气愈发严肃,字字铿锵。

  曹魏之所以粮食产量冠绝三国,皆因其推行屯田之制,民屯与军屯并举,大量流民与士兵被编入农事生产,耕种效率大增。

  不仅如此,曹魏朝廷还积极招抚流离失所之民,劝课农桑,教以稼穑之道。

  又有水利之利,如开凿白沟、平虏渠等运河,既灌溉农田,又便利军事运输与物资流通。

  土地、人力、政策相辅相成,使曹魏粮仓充实,丰饶无匹。

  在场官员听罢,皆露出难色。

  杨仪之言切中要害,他们心知肚明。

  蜀汉曾对诸葛亮的北伐信心不足,其中一大缘由,便是曹魏粮草储备远胜蜀汉。

  两国交战,兵马之外,粮草为重。

  若战事初起,粮草便已落后,如何与之争锋?

  只恐军心早已涣散。

  无人反驳,杨仪趁势追击,顿了顿道:“我等欲兴北伐,所需钱财如流水,难道这些钱财能从田地里刨出来不成?”

  此言掷地有声,官员们虽沉默,却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显然认同了他的观点。

  “故而,若让蜀汉百姓囿于农桑,最多仅能温饱,难有余力支撑北伐,远不足以成大事!”

  “欲在短时间内聚敛财富,支持北伐,非发展商贾不可!”

  杨仪的话语铿锵有力。

  “杨大人,话虽如此,可要让百姓弃农经商,恐非易事吧?”许靖眉头紧锁,语气中满是忧虑。

  他出身世家,深谙民生疾苦,对此不无怀疑。

  杨仪闻言,轻笑一声,摇头道:“许侍中何须忧虑?天下之人,皆为利驱。只要百姓见商贾之利,焉有不趋之若鹜之理?”

  见众人仍有迟疑,杨仪起身,步至案旁,拿起一只晶莹剔透的琉璃茶盏,向众人展示:“诸位请看,此琉璃茶盏看似珍贵,实则成本不过几十钱,售出却可得数两金子,利润之厚,可见一斑!”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更有甚者,我等可充当中间商,将东吴之珍奇货物购入,稍加修饰,转手售予曹魏;再将曹魏之特产引入东吴,循环往复。这其中利润,难以估量。不出三年,蜀汉必能国富民强!”

  杜微捻着胡须,面露迟疑,忍不住道:“杨大人,若依此法,我等岂非不劳而获?”

  古人重气节,不劳而获之事,在文官眼中乃大忌。

  杜微此言,亦是众人心声。

  可两国争锋,岂能拘泥于气节?

  杨仪朗声一笑,点头道:“不错,我等就是要不劳而获!”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竟有人将“不劳而获”说得如此理直气壮?

  随即,他收敛笑意,郑重道:“诸位,不劳而获又如何?两国争锋,不仅在沙场,一国实力之消长,亦是战事之要。若蜀汉财力凌驾曹魏之上,国力岂不更盛一筹?如此,不劳而获又有何妨?只要能使蜀汉强盛,何种手段不可用?”

  此言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众文官听得心动不已,目光中多了几分思索。

  许靖皱眉道:“杨大人,您所言虽有理,可百姓未必肯听朝廷号召啊!”

  杨仪的计划看似周全,却忽略了蜀汉百姓之心。

  百姓世代务农,早已习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若朝廷骤然鼓励经商,恐难适应。

  种地虽苦,至少糊口;经商若赔本,岂不雪上加霜?百姓所求,不过温饱安居,不图大富大贵。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