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触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长夜谍影> 943.第937章 修鞋匠

943.第937章 修鞋匠

中。

  “戴建业,果然是个急性子,一会儿都等不了。”他轻声自语。

  审讯室外的空气确实清新得多,带着一丝凉爽和自由的味道。

  方如今走出审讯室后,忍不住深吸了几口,仿佛要将体内的浊气全部排出。

  对于汪英这条线,他已经有了基本的预判,怕是不会如同之前想象的那么乐观。

  但即便如此,他的手里还有陈鲁文和汪英,人不算是也一无所获。

  人还是要知足常乐才好。

  而且,说不定顾清江一会会给他带来好消息。

  事实上,现在的顾清江此刻对即将开展的抓捕行动心中没底。

  一路上,他询问了烟杂店老板关于鲍鞋匠的信息。

  但老板只是知道鲍鞋匠的住址,其余的情况并不知道。

  一处相对隐蔽的院落,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轻轻将大门推开,人刚刚出门就将大门带上了,门锁咔嚓一声锁上。

  此人正是顾清江准备要抓捕的鞋匠鲍学海。

  自从在烟杂店外听到了紧急示警的联络信息之后,他立即收了摊回到家中发报,但让人恼火的是,今天这里竟然又停电了。

  电力技术在洋务运动前期未得到清政府重视。

  在华外资电厂作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开端,其主要作用是为外国人在租界内提供生活便利。

  中国首座发电厂是1882年由英国商人投资创办的上海电光公司。

  上海电光公司建成后,当时社会反应呈现两个极端:

  一方面,部分国民接受这项技术,意欲推广应用;

  另一方面,一些官员把电灯看作妖术、鬼气,发布禁止使用电灯的政令。

  因此,中国电气事业发轫虽早,但受政策限制发展迟缓。

  在上海、苏州、无锡、镇江等南京周边城市均已有商办电厂的同时,近代南京第一代实业家也已经意识到电力技术的作用。

  加之对发展电力产业和发展新式电力企业的强烈愿望,在南京的外商、官员、实业家等多方均尝试申请筹办电厂。

  1910年8月,金陵电灯官厂第一台100千瓦发电机组进行试运转,情况良好。

  宣统三年(1911)冬,另外两台100千瓦发电机组先后装竣发电。

  至此,金陵电灯官厂的建设工程全部告竣。

  当时,该厂有两条供电线路:

  一条从西华门经新街口、中正街(今白下路)口到朝天宫;

  一条从西华门经大行宫到夫子庙。

  两条线路均以2.3千伏输出电压,直接向城中、城南区域供电。当时电灯用户约数百户,电灯近万盏。

  但是,随着南京下关码头船运和商业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

  南京电灯厂(前清金陵电灯官厂)因设在西华门,加之功率有限,且时因燃料中断,原有电灯厂已不能满足用电需求。

  于是,有了在下关开设分厂的筹划。

  1920年随着装配一台美国通用电气公司1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的下关电厂的投入使用,南京城北用电问题解决。

  但是随着南京成为民国首都之后,大量的政府机构成立,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给南京的电力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尽管仅是西华门的本厂每晚就发电4000余度,耗煤29吨之多,但电力供应依然不足。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难题,决定对“下关发电分厂”进行扩建。

  可即便如此,城市还是会时不时地停电。

  十年前,南京的新式大楼拔地而起。

  尤其是城市中央中山大道两边的政府大楼,往往采用传统建筑外观搭配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建设方法,只用了几年时间就形成了一片现代化建筑区。

  在这条主干道的西北侧,还有包括山西路、颐和路在内的公馆区、剧院区,采用的是全西方风味的建筑。

  但这就是南京的达官贵人和外国访客能走到的最边缘了。

  从这个区域再往北去,是一望无际的连片贫民区。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经费有限,军费仍然是花钱的主力。

  为了向国际社会展现国府气魄,老头子还要求把钱用在政府大楼这个“刀刃”上,市政经费更加捉襟见肘。

  以至于这些贫民区,鱼龙混杂,破败不堪,只有那些最有好奇心的上流人士才敢像看珍稀动物一样地去那里一探究竟……

  而鲍学海居住的地方正是在这样的一片区域,这样的区域用电自然不会被优先保障,停电是常有的事。

  让鲍学海更加恼火的是,今天既不是按照常例时间的停电,也没有提前通知,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藏在家中的发报机原本是电池的,但因为夏天的南京十分闷热潮湿,电池出现了故障,这种情况他是不敢拿出去修理的。

  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发报机完全就是一堆废铁。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