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有些话不用明说

  但高育良就不同了。

  他如今坐上了汉东核心圈子的宝座,在汉东前任领导即将退居二线之际,他无疑是汉东真正的支柱。

  “高育良可不像明朝的万历皇帝。”

  李达康心中暗想,“他在司法系统一步步打拼过来。”

  李达康当然不会轻视高育良,他只是好奇,究竟是谁为高育良策划了这步妙招,比他李达康将煤矿塌陷区变为经济开发区还要出色。

  是陈岩石?梁群峰?还是祁同伟?如果是前两者,李达康还能接受,但如果是后者,他得慎重思考自己未来的对手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京城,钟家。

  钟正国正忙于备考,近期频繁在京中接待宾客。

  得知女儿钟小艾提到汉东事务时,他自然重视起来。

  毕竟赵立春即将入京,二人曾同在汉东共事,但彼此关系与高育良、李达康间的相互制衡、较量截然不同。

  钟正国在汉东任职期间,总是从全局出发处理事务,未过多干预汉东发展,而是让以经济见长的赵立春放手施展,仅在必要时稍作引导,确保大局稳定。

  可以说,钟正国与赵立春的合作因他的姿态而格外默契。

  古人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钟正国正是这样的人。

  钟正国在汉东的领导工作圆满完成,但离任后,赵立春迅速掌控全局。

  失去监督的赵立春开始偏离正轨,走上了一条激进的道路。

  汉东始终牵动着钟正国的心,毕竟他曾为此倾注大量心血,若赵立春失策,他也难逃干系。

  “高育良?”钟小艾提起这位出身汉大的司法书记时,钟正国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钟小艾低声问:“爸,您觉得他这一步棋走得好吗?是利大于弊吧?”

  钟正国毫不犹豫地答道:“利远超弊。”

  “首先,他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问题。

  吕州事件得以修正,他在圈内圈外都摆脱了弱点。

  这种做法,我认为可能引起高层重视。

  这个时代大家都忙着向前赶路,很多问题被忽略,而他敢于停下脚步审视过去,这份魄力值得赞赏。

  争先固然重要,但他的这一步,恰是争先之道。”

  钟正国喝了一口茶,接着说道:“其次,他的行动立场明确,有助于团结。

  一个地方不应只有一个声音,赵立春的一言堂早已饱受批评。

  高育良此举,为自己聚集了一批人。

  那些不愿依附赵立春的人,自然会投向他这边。

  更重要的是,随着两派的形成,必定会出现观望者。

  赵立春原本的支持者和资源可能因此被分散。

  这对赵立春无疑是重大打击,而对高育良来说,这些本不属于他的资源反而成了助力。

  你说,这算利大于弊吗?”

  钟小艾点头表示明白。

  钟正国进一步补充道:“最关键的是,汉东一直传闻高育良是赵立春的追随者。

  真相如何,暂且不论。

  但他这一招确实为自己赢得了优势。

  加上他的立场和态度,或许真的能引起高层注意,给他带来晋升的机会。”

  “确实是这样。”

  “至于高层的最终决定,我也无法妄加揣测。”

  “自我的角度看去。”

  “他这一着棋,堪称一损而九利。”

  “虽失去赵立春的信任。”

  “却换来了其余九人的全力相助。”

  “这到底是福是祸?”

  钟小艾淡然一笑:“依我之见,他若能如父亲这般突破汉东的束缚,才算真正圆满。”

  呵呵。

  钟正国轻点她指尖,确实如此。

  在他眼中,

  高育良此举利大于弊。

  然而,若滞留汉东,恐弊多于利。

  他在汉大的根基虽助其在汉东游刃有余,

  但也令他在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刻举步维艰。

  钟小艾忽问:“爹,您的事定了?”

  钟正国含笑答:“大致敲定。”

  钟小艾靠近,追问:“何事?”

  钟正国坦然:“不出意外的话,应是纪律领域。”

  纪律?!

  钟小艾眸光微亮。

  那可是实权岗位!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