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让子弹飞一会

  重启调查“九三零”案件的会议正式召开,由吕州市司法书记张友成主持。

  会上,除了张友成、吕州市警局局长边国立、监察院副检察长武强等领导外,还有一位关键人物——祁同伟,他同时担任巡回监察组组长和吕州市监察院长。

  尽管会议名义上由张友成主持,但祁同伟已经稳坐首席位置。

  接下来,陈海开始汇报“九三零”案件的详细情况。

  陈海能够走到今天,也并非没有成绩。

  他确有实力,否则不会获得目前的位置。

  “九三零”案件实际上是指沈广顺杀害徐大发的事件。

  这几日,陈海因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舆论压力头发几乎全白。

  会议桌上,各位领导用一种审视的眼光看着他,仿佛他给吕州司法带来了污点。

  陈海心乱如麻,甚至在心底埋怨自己的父亲。

  如果父亲愿意帮忙调动工作,哪怕他陷入这个案件,也可以轻松脱身,把难题留给祁同伟。

  然而,现实令他失望,他满心怨恨。

  陈海早就意识到,祁同伟的到来意味着他的处境不容乐观,而事实果然如此。

  尽管这件事并非祁同伟发起,但陈海总觉得祁同伟的气场总是带来厄运,他的到来似乎影响了自己的命运。

  回顾过去,祁同伟每次出现,身边的人总会遭遇不幸,而这次轮到了陈海。

  即便内心痛苦万分,他还是强忍住眼泪,向祁同伟简述案件情况,因为重启调查的任务将由祁同伟承担。

  一旦祁同伟的调查结果与他的陈述大相径庭,他的司法地位将岌岌可危。

  “各位领导!”陈海坚定地说,“胡雪娥的行为完全是在无理取闹,她的行为严重干扰了司法公正,企图通过闹剧谋取私利。”

  “关于沈广军一案,自从胡雪娥为儿子申诉以来,我已多次组织复查,甚至从京城请来专家协助。

  市里也成立了专案组,但所有证据都指向沈广军。”

  陈海情绪激动地表示:“此案件显而易见。

  徐大发遇害时,案发现场的小树林中只有沈广军和徐大发两人。

  凶器是一把改锥,上面有沈广军的指纹,而徐大发的车门上也有他的指纹。”

  陈海拍了拍手,坚定地说:“这些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张友成及在场的吕州司法人员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虽然众人对陈海颇有微词,但就案件本身来看,确实找不到明显漏洞。

  要让陈海推翻“九三零调查案”的结论,等同于否定了整个警务部门先前的努力。

  “祁检,你怎么看?”

  然而,此时陈海的辩解已无关紧要,吕州司法的意见也显得苍白无力。

  所有人注视的中心,是那位埋首于案卷的祁同伟。

  听到张友成的提问,祁同伟从沈广军的口供中抬起头,提出了一个疑问:

  “我很想知道。”

  “既然证据如此详实,为什么沈广军依然拒不认罪?”

  陈海心中暗笑,语气带着几分不悦:“祁检,不肯认罪的情况很常见吧?或许是心存幻想,又或是顽固到底。

  这种事在我们的工作中比比皆是。”

  “难道仅仅因为他不认罪,这些证据就失去了效力?”

  “那样的话,我们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调查取证又有什么价值?”

  张友成等人连连点头,对此深表认同。

  难道仅仅因为沈广军拒绝认罪,我们就该放弃对他进行法律制裁吗?显然不合理。

  祁同伟唇角微微上扬,依旧冷静自持:“沈广军否认犯罪事实,而他的母亲胡雪娥坚信他无辜。”

  “这表明她可能会长期申诉。”

  “关于这一点,海平区监察院是否介入了?”

  陈海一脸茫然,完全抓不住重点。

  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满头雾水,难以理解。

  相较之下,张友成早已洞察关键所在。

  这正是领导者与普通工作人员看待问题时的区别!

  张友成立刻为陈海弥补了这一疏漏:“这是他们的失职。”

  “他们将胡雪娥对案件的态度与沈广军的案件混为一谈。”

  “在沈广军拒绝认罪后,这实际上成了两桩独立的案件。”

  “但我们却一直专注于沈广军的案子,忽视了胡雪娥的声音。”

  “未能给予她足够的重视,这也让她的情绪变得愈发激烈。”

  祁同伟补充道:“不仅如此。”

  “最近几天,我亲自走访了胡雪娥,了解了一些她的近况。”

  “或许大家还不清楚,沈广军的事情让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