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有差别,有的搞插混,这一领域的典型是比亚迪,还有的搞纯电,这一领域的典型是特斯拉以及海蓝汽车。
还有的搞增程,这一领域的典型同样是海蓝汽车……海蓝汽车的各车型销量里,虽然是纯电为主,但是增程车型的销量依旧占据了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销量。
而在大型SEV车型以及豪华车型里,更是以增程车型为主。
既能享受到纯电模式的各种科技感以及爆发力以及舒适性,同样也能享受油车带来的高续航。
目前来说,各种各样的电动车技术路线都有人尝试,也都有一些成果。
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话,除了海蓝汽车比较特殊,使用的是智云集团之前研发,现在已经转让到海蓝汽车里的专属EYQ平台外。
其他智能电动车的辅助驾驶系统,大部分都是直接采用智云集团的EYEQ系列辅助驾驶平台,该平台可以以相对廉价的价格,提供基于纯视觉算法,拥有L2+级别的智能辅助驾驶。
而特斯拉以及其他一些实力比较强悍的厂商,包括比亚迪研发的新车型,还有部分新势力厂商,则是采用智云集团里的PX算力平台,自研他们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其中的特斯拉是做的比较好的。
以上是过去的情况,而在这些情况下,智能电动车领域依旧是被视为技术含量非常高,进入门槛很高的行业。
不管是传统汽车厂商还是新势力厂商,很多花出去几十亿资金,甚至上百亿资金了,结果弄出来的车型依旧不上不下。
尤其是在续航以及智能辅助驾驶领域里,和海蓝汽车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这就让人很尴尬了。
因此最近两年,其实资本市场对智能电动车行业的热情是有所冷却的……他们也知道未来前景很好,但是太烧钱,而且未知数太大……投资风险太大了。
甚至一些悲观的投资人认为,有海蓝汽车在前头把持高端市场,再有比亚迪这种基础实力雄厚的车企把持中低端市场,留给新入场者的空间已经很小了,茫然投资容易血本无愧。
再者,造车资质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和海蓝汽车一样,从一开始就能够拿到造车资质的。
如今国内的其他众多所谓的新势力厂商,其实都没有自己的造车资质,都是和传统车企进行合作,借用他们资质,挂别人的牌子进行生产销售的。
这样一来,自然也免不了被传统汽车厂商割一刀。
众多情况下来,也就让资本市场在最近两年里,对智能电动车赛道的热情有所退却。
但是现在……威酷电子又跑出来说搞智能电动车,同时徐申学还亲自站台,说威酷电子的未来是人工智能终端业务以及智能电动车。
既然徐首富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自然也就引起了外界的密切关注。
资本市场上的众多投资者们一夜之间又觉得,这智能电动车市场依旧是能做的,于是乎又挥舞着资本到处去找投资目标了。
一些高科技企业们,看见威酷电子都要搞智能电动车了,想着我上我也行的态度也开始跟风!
有的人甚至喊出来,造车的难度不会比造手机更难!
反正都是采购成熟供应链里的零配件进行组装,甚至连组装都是可以找传统车企的工厂进行代工,自己要做的不过是进行设计整合以及销售而已……这种事对于国内的众多智能终端企业而言,他们就很擅长啊!
倒是机器人业务这一点,没什么人跟风……搞事肯定有人搞,但是资本投入比较有限。
大家都不傻的,别看现在有了所谓的智能机器人市场,但是这个市场是智云集团独占的。
同时智云集团里的智能机器人,其技术含量太高了,硬件领域里的技术含量也就算了,大家勉勉强强也能凑出来一些硬件,顶多就是差一些而已。
然而智云集团里的智能机器人,其核心可不是什么硬件啊,而是人工智能啊!
这种顶级的人工智能技术,智云集团捂得死死的。
这种应用于终端的高性能人工智能技术,是智云集团压箱底的核心技术,别说授权给其他企业了,甚至智云集团从来都没有公布过智云机器人里使用的人工智能是基于什么技术原理。
其他企业想要做智能机器人的话,没有了顶级的人工智能技术,是不可能模仿的……而且还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那些生成式的人工智能技术,是要那种能够应用于终端的超高效的人工智能。
威酷电子他们可以说进军智能机器人领域,那是因为他们有可能获得智云集团的技术支持。
但是其他企业,基本就别指望了。
————
智能电动车领域,其他企业还可以跟着搞,顶多搞出来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差一些,只有L2或L3级别而已,但也不是不能用啊……不是什么人都非要海蓝汽车那种L4级别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啊!
哪怕是购买了海蓝汽车的很多车主,平日里其实也是自己开车,比较少使用自动驾驶的。
因此对于很多车企而言,哪怕是自家的辅助驾驶技术差一些,但是只要外观,内饰做得好,再加上其他方面,比如底盘,操控性以及质量控制做好了,一样会有市场。
智能机器人市场和智能电动车市场,区别还是很大的。
这也是众多企业和资本会跟风搞智能电动车,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往里头砸钱。
但是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