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触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 第275章 心学,不是离经叛道

第275章 心学,不是离经叛道

  吃着孔家的饭,还想砸了孔家的锅?

  谢子华听闻,扑哧一下就笑了,摇头道,“小侯爷这话说得更不对了。王先生说的格物认真知,可我在格物的时候什么都没学到,这也是实际情况。”

  “你说什么?”王仲卿、孔震等人一怔,文士儒生们也猛地一皱眉。

  “请问,小侯爷你对理学有什么看法,你也格物吗?”谢子华问道。

  “这……”孔震摇摇头,“我从不格物。”

  “那王先生格物吗?”谢子华又问。

  “这……万物皆可格。”王仲卿就觉得不对劲,可就是想不出来哪里不对劲。

  “那王先生在格物中得到了圣人真谛吗?”

  “嘶!”王仲卿倒吸了一口凉气,咱们再用理论来辩论新学和旧学,你总咬着理学格物不放,到底是几个意思?

  略微沉思,王仲卿捋了捋胡须,“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圣人可学而至,方法就是格物,理就是格出来的。”

  “既然一草一木都蕴含大道理,那为何学生却格不出你所谓的理呢?”谢子华一脸费解,“相反,在蓝田书院通过实践,我们摸索到了适合自己的道理。”

  “咱们可否先把格物放一放。”王仲卿有些着急,“我们要先从格者开始,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首先要把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才是格物致知之举。”

  “王先生又错了,你说的这些很多人都做不到。既然万物皆可格,那我们格物不知其意,不知其心,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谢子华突然声如洪钟,“与其每天格物,还不如跟在庄户后面种种田,感受一下民心。为何你们孔家和弘文馆今年中秀才的人数加起来都不如蓝田书院?就是因为你们所谓的格物根本就行不通啊。”

  “你……你……”王仲卿被说得哑口无言,在实际结果面前,一切狡辩都是徒劳的。

  思量再三,王仲卿厉声呵斥道,“成绩本就有好有坏,你也不能因为无法格物,就否认理学的存在。”

  “王先生,你自称学富五车,不格物就找到了圣人之道。程朱尚且在实践中获得知识,那你一点儿都不去实践,如何配得上圣人栽培呢?又如何说不格物就无法探寻事情的真相呢?”

  霎那间,全场哗然,谢子华这句话说得太牛逼了。

  王仲卿不格物,就没有辩论的资格;说什么都是道听途说。

  “我们心学,是不反对理学,也不反对儒学的。赵院长和李爵爷提出来的心学,无非就是实践出真知,丝毫没有脱离圣人之道。”谢子华对着王仲卿拱拱手,“敢问王先生,为何说书院的心学离经叛道呢?”

  话落,王仲卿心里不痛快了,被谢子华的一番话打得有些措手不及。

  明明想用自己深不见底的理论去征服面前的年轻人,谁承想对方竟然用一套歪理把他杀得丢盔弃甲。

  这个不怪王仲卿不行,理学是建立在儒学基础之上的,听上去每个字都蕴藏大道理,但实际上太空泛了,屌用没有。

  谢怼怼是知名大儒,作为孙儿的谢子华,从小就学习儒学,也用理学去实践了,可最终却没有任何结果。

  既然格物不行,那就听李北玄的,在实践中寻找他想要的答案。

  养马、种田、修六艺的过程中,谢子华确实摸到了一些门道。

  那就是:在生活中思考、质疑、探究。

  而不是抱着书本,去研究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自始至终,蓝田书院都没说要拳打儒学、脚踢理学。

  只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这群文人单纯地不想让新学说出现,找的借口罢了。

  所以,第一场辩论,谢子华赢了。

  说人话就是,你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就别在我面前瞎比比了。

  王仲卿也知道自己输了,此时此刻他要做的就是虚心接受。

  见老王败下阵来,何章献淡淡开口道,“圣人之道,富含阴阳造化,岂能是你们这群小辈轻易就能领悟的?”

  谢子华没有搭话,坐下后抿了一口茶,把这个机会交给了其余的师兄弟。

  “何章献,你认识我吗?”房华不紧不慢地开口。

  “你,你什么意思?”何章献不解地问道。

  “我问你,你认识我吗?”房华厉声喝道,

  “当然认识。”何章献略微沉思,“你是房相的孙儿房华。”

  “那你觉得我阿爷本事如何?”房华又问。

  “治世能臣,深精圣人之道。”

  “那何为圣人之道?”

  “这……”何章献挠挠头,完全搞不懂房华说的是什么意思。

  “圣人讲究的是仁德,仁德就是治世之道。你既然说我阿爷是治世能臣,却不相信你发现的治世之道。这难道不是对儒学理学、对圣人的背叛吗?”

  房华摇头叹息,“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同,判断能力也就不同,那么他们所获得的大道也就大不相同。比如郑小龙,他今年考中了秀才。在别人的规划中,将来中进士为官,封侯拜相。可他却想着入司农署,提高粮食产量,让百姓吃得更饱。这难道就不是他的道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