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0

办公室了?”

  周渔这会儿已经走到总经理办公室门口了,她往里看了看,里面坐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妇女,留着短发,是自来卷,看起来倒是很时髦。

  周渔直接敲了门,对方抬起了头,大抵是没见过周渔和周为先,问了声:“你是……”

  周渔直接就走了进去,周为先其实有点底气不足,但想着万一周渔说话太急,他还能缓和缓和,也跟进去了。

  周渔开门见山自报家门:“伍总,您好,我是梅树村的草菇种植户周渔。我种植的草菇专门供应利民餐馆,最近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说完,她就将准备好的南州晚报样刊,递了过去。

  那篇千字稿发了大概三分之一版面,周渔给的也很有技巧,将报纸专门折了,只展示她的文章。

  伍月华一眼就瞧见了,作为蔬菜公司的总经理,她怎么可能没印象,甚至,当初还是她先看见了报纸,还去利民餐馆尝了尝,再告诉了吴勇,让他跟梅树村联系,看看能不能将菌类联营公司搞活起来。

  就是没想到,吴勇会这么办事,也没想到,梅树村这么强硬。

  如今周渔过来了,她仔细打量着这位种植户,第一句话就是:“我以为是积年的老把式,没想到你这么年轻,你种的草菇我吃过了,非常鲜美,跟夏天的没区别。”

  “小王庄的事儿我也知道了,你们是来解决这事儿的吧,怎么没去找吴勇?”

  周渔没想到她说话还比较直,周渔也没藏着掖着,直接说:“我不是为了小王庄的事儿来的,但我要找的事儿,跟他有利害关系,还是找您比较妥当。”

  伍月华的确是认为周渔绕过吴勇是来告状的,没想到她这么说,她倒是起了兴趣:“不是小王庄的事儿,你能跟他有什么利害关系?”

  “我们梅树村想开蔬菜门市。”

  伍月华是真的愣了一下,然后忍不住地打量着来人,周为先就是个地道的农民,周渔则不同,漂亮却不仅是漂亮,她眼睛里有种特别的自信。

  她没问,示意周渔说下去。

  周渔很坦荡:“菌类联营公司的业绩很差,小王庄的事儿其实说到底,就是菌类联营公司通过我们当突破口,实现冬日零的突破。”

  “而我们并不愿意将自己的饭碗送给别人,恰好如今有政策,所以我们更愿意自己开门市部,自己经营。”

  伍月华点点头:“你们消息还挺灵通的。但这个政策还没真正实行过,没有先例,要求也比较严格,你们村不是菜队,没有足够的种植面积,就算会种蘑菇,产量也不大,你们条件不够的?”

  “如果有这个呢?!”

  周渔这才将一直拎着的篮子提溜了起来,放在了伍月华的桌子上,在伍月华好奇的目光中,掀开了棉被,露出了里面灰色的漏斗状的蘑菇。

  伍月华一下子就认出来了:“平菇?这时候怎么有平菇?野生的吗?不太可能。”

  周渔的杀手锏就在这里,“这不是野生的,这是我用野生平菇培育的。这种平菇取自南州平菇,是低温蘑菇,比之草菇更容易培育。另外,小王庄草菇的转化率只有10%,而平菇的转化率有100%,也就是说,这东西可以亩产千斤。”

  伍月华就是蔬菜公司的一把手,纵然南州菌类少,她也是了解的。

  平菇她并非不知道,好几个省的农科院都在研究野生平菇的杂交繁育,目前也有推广的,但还没有普及。

  谁能想到,她这边直接超车了呢。

  更何况,即便是知道平菇有研究的,可她也不知道这东西产量这么高,这代表着他们南州市民冬日的菜篮子要多一样蔬菜,还也代表着平菇是可以成为产业的。

  要知道,他们改制的时候,省里刚发了文件,说有了联营公司,蔬菜公司能干什么,其中一个任务就是同其他省市蔬菜公司进行互通有无。

  如今都是自给自足,谁家也不比别人多点东西,可蘑菇他们没有啊!

  亩产千斤,这不就是赚钱利器吗?

  伍月华抬起头来再看周渔,终于明白了周渔的自信从哪里来。

  不过她也有顾虑,这东西没销售过,即便产量高,她也不确定南州乃至南河人,接受不接受。

  她问:“什么时候有产出?”

  周渔回答:“这个月就有,一天十几斤是有的,我们没有大棚,只在屋子里种。”

  伍月华想了想说:“那要开什么门市,市场没有打开,东西产量也不够!本末倒置!这样,先当个体户吧,好好经营,打开市场,扩大种植,等产量上来,我就给你批门市!”

  第17章

  听到伍月华的应许, 周为先悬起的心终于放松下来——他们以后卖菜,就不用躲躲藏藏了。

  他以为这就结束了,等着离开。

  哪里想到, 周渔根本没走的意思, 还吐起了苦水:“伍总,我也想扩大产量, 我们现在种菇用的是我家闲置的四间正房,还有村委分出来的五间房。”

  “用这些房子一是不用再盖省成本,二是保温好。可是如果再想扩大产量,我们村子是没有那么多房子的, 就得盖大棚。”

  “盖大棚就太难了, 没人会, 想盖的结实就得用钢材,我们也买不到。”

  伍月华是个聪明人, 怎么看不出来周渔这是瞧着她好说话,又起了心思想让她帮忙?不过也可以理解,这些东西, 农民的确是拿着钱也找不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