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40


  赵淩耳根发烫:“那你也不能……”

  两人说着私密话,村里的小孩儿们呼啦啦跑过来,呼啦啦跑过去。

  赵淩干脆收了鱼竿。

  窦荣把桶里的鱼挑了挑,太小的拿出来放回河里,剩下的带回去:“让常妈妈做炸小鱼吃。”

  炸小鱼的食材很容易得,就是处理起来麻烦,还费油。

  炸过鱼的油也不能用来炸别的。

  除了过年没人愿意做。

  一盘炸小鱼,几杯小酒,赵家一群老少爷们就能从中午吹到傍晚。

  几名族老红着一张醉醺醺的脸,还得家中子侄过来把人接回去。

  窦荣也是红着一张脸被赵淩接回去。

  他倒是没喝酒,而是被村里的小孩儿们缠着学打拳。

  教孩子们打拳,比自己打拳还累人。

  完全不知道一群马步都没扎稳的小屁孩,怎么有胆子拿着棍子往人脑袋上敲,一个错眼又不知道上哪儿拿了一把柴刀,把窦荣硬生生吓出一身汗。

  村里学堂教的一点拳脚功夫,还是当初梓萱教的几手,已经被孩子们练成了广播体操,失去了对武功的向往。

  好不容易村里来了一个正正经经的将军,大人们倒是有些畏惧窦荣高大的体格,孩子们可不害怕,一天天的缠着要学这个学那个。

  大人们还会嘀咕两句两个男人成亲什么的,孩子们也不关心。

  不过当大人们得知窦荣和赵淩的婚事是皇帝皇后都同意的,一辈子最远就去过县城的族老们觉得:“不愧是神都啊,那里的风气就是开明,是我们小村子没见识,太大惊小怪了。”

  窦荣曾经预想中的,自己的名字上赵家族谱,被全村激烈反对,自己和赵淩大过年被驱逐出村之类的场景完全没有发生。

  赵淩听他说完,忍不住笑:“族老们不守旧。村里人相信多听有见识的人的话。”

  什么人有见识?

  谁家赚的钱多,谁就有见识。

  谁读书多,谁就有见识。

  谁家的官当的大,谁就有见识。

  皇帝必然是全天下最有见识的人。

  皇帝都认可的事情,那肯定是对的。

  之前赵淩和窦荣大婚的时候,族里面也去了人,在神都深度游了一把,对两人的婚事更加肯定。

  大道理他们不懂,好生活是摆在眼前的。

  第二天开祠堂,村里人都很郑重,族长把窦荣的名字写上族谱。

  窦荣作为赵家的一员跟着一起祭祀赵家的祖先。

  祭祀完成之后,赵家村就开始正式进入过年的节奏,各种走亲访友。

  不少人特意从县城甚至州府过来拜年。

  赵淩和窦荣都对这种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状况习以为常。

  他们在村里住了十来天,就去了泸阳县城居住。

  赵老爷子和老夫人也跟着一起去,看到赵骅和赵王氏住进正房,两个老人家还有些心虚地看了一眼赵淩。

  赵淩注意到了,对两人呲牙笑了笑。

  窦荣也跟着看了一眼,没多说什么,就跟着赵淩去继续走亲访友。

  两个老糊涂,还不知道自己老糊涂。

  先前让自己大糊涂蛋儿子占了赵骅和赵王氏的宅子,还把小妾当夫人,放着有出息的大儿子大女儿不去亲近,反倒是娇惯两个脑子不好使的小儿子。

  赵静、赵学两个他也见过,属于烂泥扶不上墙。

  进学那么多年,背书都背不明白,连个最低一级的县试都考不过,白瞎了那么好的资源。

  这会儿还跟赵淩说悄悄话,让赵淩在老家找个姑娘生孩子,生了之后养在老家,等孩子大一点了,认作养子。

  呵。

  别提赵淩压根就没这个心,就算有,也被他榨干了,有心无力。

  赵淩熬不住窦荣的压榨,在泸阳县待了没几天,就带着窦荣去了象州府城,待在自己的小院里,天天不是请曹家的人过来,就是去外祖父王家做客。

  王家舅舅们不像管家几个儿子那样“不食人间烟火”,对老父亲住在女儿女婿家那么长时间非常不满,进而对赵淩……不敢不满。

  王家舅舅们和王延一脉相承,做学问做生意都还行,但做官是真的不怎么样。

  窦荣属于武官体系,哪怕官至四品,还有个国公祖父,他们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但赵淩这个翰林院直院就不一样了。

  那可是翰林院!

  “我不是在翰林院里做学问,就是管一些日常杂务。”校长属于行政职务,不负责具体教学,更何况他一个校长助理?

  哦,不对。

  翰林院不能算是学校。

  赵淩思维跑偏了一瞬,又被王家舅舅们对翰林院的各种问题给拉了回来。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