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触小说网>书库>其他小说>大明文魁> 1417.第1396章 主持廷议

1417.第1396章 主持廷议



  明军入朝之初,为了保障能够采买军需,明军不得不在渡江前将银钱换成了布匹和靴子以便日后向朝鲜百姓买东西。

  当宋应昌,林延潮入朝抗倭时,为了解决军需,也在朝鲜到处找矿。朝鲜一面掖着藏着,一面也想借助大明采矿技术。

  作为朝鲜经略杨镐也一直对朝鲜言道,尔国不用钱,只用米布交易,故货泉不通,无以富国。但经过多年明朝在朝鲜驻军,朝鲜当地百姓已是渐渐接受了银钱这样的流通方式。

  现在朝鲜已废除银禁,加入了白银贸易体系。

  众人争议了一阵,最后林延潮道:“铸币乃朝廷轻重之术,岂可假手于他国,更不可贪名而让利于他国。至于铸币之争,可以让宝泉局,宝源局各自以七银三铜铸钱,那边铸出式样好,就用那边。”

  一锤定音,杨俊民,徐作都没有异议,廷议就如此通过了。

  “播州杨应龙屡屡犯边,年初又劫掠贵州,数月后复侵湖广四十八屯,云贵四川湖广官军连战连败。贵州巡抚江东之曾派指挥杨国柱进剿,结果先胜后败,全军覆没,以至于云贵震动。现在四省巡抚,布政司联名上疏,请求朝廷增派援军剿灭此贼!”

  林延潮闻言问道:“此事兵部如何议的?”

  石星见林延潮问自己心底一凛,此人心胸狭隘,必是借杨应龙之事让我吃一个挂落。

  石星道:“兵将不齐,粮饷不备,各省又是各自为战,如何能胜?”

  石星满满负气之色,显然是把锅往内阁推。

  面对石星的牢骚,林延潮淡淡地道:“大司马何必动气?之前东事未平,朝廷往朝鲜调兵调饷,以大凌小,三战击破倭军。眼下倭酋已经乞和,正是调兵西顾,一举平定播州之乱的时候。”

  “难,难,难!”石星连道了三个难,“云贵都是山川,大兵难以进山征讨,何况杨应龙又熟知地利……”

  礼部尚书于慎行道:“要平定播州之乱,最要紧是人心。当地土蛮混杂,若真要一举荡平,岂非遍地皆敌。不如以利厚结,区分敌我,再孤而攻之。”

  众官员们闻此纷纷称是。

  户部尚书杨俊民道:“敢问大宗伯,以利厚结,那么钱从何处来?”

  于慎行道:“不必用钱,可以向天子奏请罢云贵四川湖广矿税,如此既是厚结人心。”

  “难!”

  众官员都是摇头,要天子停止矿税难如登天。

  林延潮道:“可以请天子召回矿监税使,但由户部工部派官员征收矿税,所得钱粮一半运入内库,一半拨各省巡抚专用,以剿灭杨应龙。”

  众官员皆是称是,这不失为一个变通的法子。

  “是否可恳请天子,于天下都如此推行矿税?”这时候杨俊民突然问道。

  “如此百姓可解倒悬之苦,国库也可充盈了,但是……”

  在场众官员也明白,官员征收矿税肯定不如太监那么不要脸征收得多,而且官员一层一层的贪墨,税收成本恐怕比太监还高。

  一直不说话的赵志皋突然对林延潮问道:“次辅以为此策如何?”

  林延潮向赵志皋道:“回禀首辅,此不过是权宜之计,至于将矿税收为朝廷,此法尚未完备。”

  “不错,为政需安步当车。”赵志皋赞同地点点头不再说话了。

  石星道:“有了钱粮就好办了,可以调东征的云贵川军立即返回驻地平乱,至于各省统划不一,可命一名大臣临时总督四省军务,事后而撤。”

  对于总督人选,众官员们争议了半日。

  这时沈一贯向林延潮问道:“不知次辅以为何人可以胜任?”

  众官员息声。

  林延潮掸了膝上的灰尘然后道:“前辽东巡抚李化龙,可!”

  于是平播总督的人选就定下来。

  廷议之后三个月。

  林延潮稳定住了张位走后政局,他虽整日言必称变法,但却一点也不揽权,总是为自己份内之事。

  就算与他政见不合的沈一贯,石星,但林延潮还是尽量容忍。

  比如林延潮主张的君臣共治。

  不少官员以为林延潮与皇帝二人共治,但事实上林延潮在廷议大事上都要咨询六部的意见,阁务上也要与赵志皋,沈一贯充分商量。

  尽管沈一贯等与林延潮意见屡屡发生分歧,他仍事事与他们商量。

  当然多商量也不是意味着林延潮没主张。只是林延潮在商量中十分擅长于‘说服’他人。

  而且容让,不等于放权。

  张位去位后,由林延潮独进密揭之权,不许沈一贯染指。

  阁臣如何给天子写密揭,也是一等功夫。

  每个阁臣都有自己的套路。

  林延潮当初入朝时一日两疏上奏天子。

  而写密揭则有所不同,有时数日一疏,有时一日数疏。

  主要是看天子心情。

  林延潮每次写密揭,一写就是洋洋洒洒几千个字。文章要讲歌功颂德,也要捡天子爱听的事说,但更要进谏言。<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