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触小说网>书库>都市青春>我在印度当老爷> 第268章 大仙是怎样炼成的

第268章 大仙是怎样炼成的

  第268章 大仙是怎样炼成的

  莫大仙出生在古吉拉特邦的一个落后小镇,沃德讷格尔。

  那里别说公路,就连铺设水泥的单车道都没有。

  泥土路旁常有骆驼拉着木头拖车费力的往前走,车上高高堆着木材,不时还有妇女头顶水桶从路边走过。

  小镇没什么楼房,破败的寺庙屋顶在木头房子间若隐若现。街上有不少卖杂货的窗口小店,或是随处可见的茶水摊。

  莫笛的种姓叫甘奇,在梵语里表示制作食用油的人,属于吠舍副种姓。

  他出生的年代,沃德讷格尔又小又穷。没有电,更没有自来水。

  教育水平低,医疗条件约等于无。除了偶尔可以在镇上的小剧院看场宝莱坞电影外,还有一条通往艾哈迈达巴德的铁路。

  那个年代印度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来岁,八成以上的人都是文盲。

  莫笛一家九口人挤在逼仄的土屋中,房顶是铁皮的,就和城市里的许多贫民窟一样。

  他小时候帮父亲在火车站外泞泥的环岛上卖茶水,周围多是这种小摊或者卖苦力的人力车夫。

  火车站只有一个站台和一条窄窄的铁轨,瓦楞板制成的黄色雨棚充当月台,棚顶上有小镇的名字。

  学校就在火车站对面,放学后莫笛就去茶摊帮忙。他会拿着茶壶和杯子,跑到车厢里问有没有乘客想喝茶。

  这样的童年和印度大多数孩童一样,不足为奇。要说莫笛的例外之处,那就是他喜欢去镇子外的乡村阅兵场。

  他打八岁起放学回家,不是去茶摊帮忙,就是扔下书包,跑去参加国民志愿团。

  集会现场,一群穿着制服和卡其布短裤、手拿棍棒的成年男子和男孩一起做团体健身操,唱爱国歌曲。

  这是右派印度教组织,在全印度有几百万成员,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分部所在。

  圣雄甘地是古吉拉特邦人,国民志愿团的发源地也是古吉拉特。

  最后甘地就倒在了国民志愿团人的枪口之下,听起来很讽刺。

  因为这件事,国民支援团在几十年中前后被禁止过三次。赫努努直言,“这些人手上沾有圣雄甘地的血。”

  这个组织本身不推举候选人,却拥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印人党就脱胎于此。

  许多党内位高权重的政客,前期都是国民支援团成员。

  莫笛小时候就喜欢参加这样的半军事化集会,他还会到学校向同学们发表有必要尊重印度军人的即兴演讲。

  每次能讲十到十五分钟,他的演讲才能从那时候就开始锻炼。

  在国民志愿团的影响下,莫笛坚信:伟大的印度文明被带上了一条弯路。

  十八九岁时他和家里大吵一架后,离家出走。

  他不喜欢家里给他订的娃娃亲,他在蹒跚学步时就和邻村一个叫贾苏达本的女孩定下婚约。

  在十八岁时莫笛在家人的强令下与自己小一岁的女方举行婚礼,但这显然与他的个人意愿相悖。

  没多久他就离家出走,据说是去喜玛拉雅山进行朝圣之旅。

  两年后莫笛带着一小包衣服回家,但没等他母亲高兴,第二天一早他又收拾包裹再度出发,这次是永远离开。

  他先跑到叔叔们在艾哈迈达巴德的茶摊帮忙,没多久又辞职,他不喜欢这种千篇一律的生活。

  后来他成为了国民支援团的全职成员,白天替领导们跑腿,晚上睡在地板的床垫上。

  他生活朴素、不喝酒、不吃肉,奉行独身禁欲的原则。

  很难想象印度男人会和禁欲这个词联系在一起,就连甘地都没成功。

  不过大仙就是大仙,他意志力极强,也极有主张。

  他在国民志愿团进步很快,不久就晋升成宣传干事。

  因为搞宣传,莫笛经常穿梭于各个城镇,有时步行,有时骑小摩托。

  他的演讲能力进一步得到强化,很快就成为他标志性的特色。

  印度进入紧急状态那几年,作为英迪拉.甘地的眼中钉,国民志愿团是重点打击对象。

  莫笛只能东躲西仓,有时不得不乔装打扮,从一个城市逃亡到另一个城市。

  他甚至打扮成锡克教的模样,留着乌黑的大胡子,戴着墨镜和白色包头巾。

  那几年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印刷和分发反对紧急状态的小册子,也因此国大党成了他的一生之敌。

  他在组织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开始亲自撰写宣传手册,去过印度的各大城市,包括政治中心新德里。

  许多人对他的印象是自信、善于争论又极富魅力,敢于硬碰硬,又能说服他人。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莫笛引起了上层的注意,被抽调到成立不久的印人党工作。

  前期主要是争取保守的高种姓群体、小企业主以及印度教思想体系这三类人的支持。

  莫笛越发的如鱼得水,他工作很出色,尤其是在竞选方面。

  最重要的一次是90年时,他协助印人党领袖阿德尼瓦组织一场旨在煽动民意的游行,号称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