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经年,文盛安致仕,吏部尚书之位出现空缺。
有资格坐上吏部尚书之位的人并不多,太后迟迟没有定下吏部尚书之位的人选,让那几个有资格的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终于,左等右等,千盼万盼,腊八节后第二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太后宣布了任命,人选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吏部尚书并未花落大家看好的那几人,而是由仅剩的辅政大臣、礼部尚书陆杭担任。
原兵部尚书李寒松,迁往礼部,接任礼部尚书。
空缺出来的正二品兵部尚书一职,由行唐关主将、正三品怀化大将军霍世鸣接掌。
世事变迁,八年之久,文盛安的举荐,还是被采纳了。
第135章 第一百三十五章收复燕云十六州!?……
也许连文盛安自己都没有料想到,命运会如此戏剧,兜兜转转,霍世鸣还是成为了兵部尚书。
只是这一回,事态并非由他亲手推动,而是由曾经狠狠驳回过这本折子的霍翎一手促成。
从正三品边境主将,到正二品一部尚书,在大多数朝臣看来,这就是太后对霍家的恩宠与看重。
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够不着尚书之位的边。
只有极少数,经历过柳国公权势显赫时期的朝臣,敏锐察觉出了一丝不对。
——承恩公在行唐关待得好好的,太后为何会突然将他召回京师?
这其中,是否有隐情?
丁景焕如今是刑部左侍郎,在朝堂上的站位愈发靠前。
在听到这道任命时,丁景焕的眉心猛地一跳。
显然,即使是他这位太后心腹,也都意外于太后的做法。
他应该是在场所有人里,最清楚内情的人。
先帝时期,勋贵势力庞大。
柳国公府位列勋贵之首,不仅有极深的威望,还牢牢把持着兵权。
为了节制柳国公府的权势,先帝与文盛安这对君臣,任命柳国公为兵部尚书,又用了其它手段,才成功收回柳国公府手里的兵权。
景元二十六年,先帝驾崩。
临终前,先帝留下遗诏,任命霍世鸣为行唐关主将。
正是因为有燕西十几万军队在背后支持,在朝中根基不稳的霍翎,才能与文盛安、陈浩言等辅政大臣进行周旋,不至于落入下风,全无还手余地。
文盛安欲效仿昔年柳国公府旧事,上书举荐霍世鸣为兵部尚书,所图不过三点:
一是削弱太后势力;
二是防备外戚坐大;
三是自己把持朝政。
即使过去了那么多年,丁景焕还清楚地记得,太后驳回这道折子时说过的话:
“我爹的毕生抱负是征战沙场,收复燕云十六州。
“让一位领兵征战的将领留在京师任兵部尚书,深陷权谋算计,是蹉跎了他。”
……
如果不是亲耳听闻,丁景焕很难相信,这样的话语会出自一位摄政太后之口。
只是,八年的时间,终究改变了很多东西。
将领的追求与抱负早已不再纯粹,为了成为燕西的土皇帝,笼络将领,邀买人心,以公肥私。
想到这儿,丁景焕视线微移,落到霍世鸣身上。
他这个局外人看懂了娘娘的苦心,承恩公身处局中,又能否理解娘娘的一番好意呢。
……
霍世鸣脑子轰隆作响,无数声音萦绕在他耳畔,让他无法静下心来思考任何事情。
到最后,他想起来的,是文盛安致仕前对他放的那一席狠话:
“娘娘与承恩公不够齐心,我方能在其中左右逢源。
“但我不知道,承恩公如此积极主动地帮娘娘对付我,打的又是什么算盘?
“我倒下以后,承恩公能得到什么好处?”
文盛安说那一番话的时候,正是霍世鸣最志得意满的时候。
一个胜利者,在面对失败者时,是足够游刃有余的。
因此他将文盛安的话听在了耳里,却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还有些隐秘地不屑,觉得文盛安这位辅政大臣也不过如此。
除了会挑拨离间,就不会做别的事情了。
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文盛安前脚刚致仕,太后后脚就开始过河拆桥。
好一个兵部尚书。
好一个明升暗贬。
他养大的好女儿,竟将朝堂上的制衡手段,用在了他这个父亲身上。
前段时间他有多得意,有多风光,如今就有多难堪。
霍世鸣控制不住内心的愤慨,猛地抬起头来,望向垂坐在御座之后的摄政太后。
&emsp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