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触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大明弘治家的二皇子> 第111章 科考舞弊

第111章 科考舞弊

  弘治十二年,为期三天的己未科会试终于落下帷幕。

  这届会试的策论题难如登天,好一些举人从顺天贡院出来的时候,人都是晕的。

  这些举人都是经过乡试洗礼,对策论可谓十分精通,也认为策论恰恰是最简单的。可这次却不一样,第三题策论非常冷僻,难如登天。

  程敏政给出的题目是从《退斋记》中出题,讲道理,很多举人醉心四书五经,可能看都没看过退斋记,更别提策问答题。

  ‘学者于前贤之所造诣,非问之审、辨之明……夫此四公,皆为当世之豪杰……’

  这道策论题,不知难倒多少学子,多不通晓,更别提从容作答。

  不过好在这并不是八股题,对整个会试的影响不大,因为明朝的科考从来都是以八股论成败,但策论题却能关乎着考生的排名。

  换言之,八股是你进入进士群体的敲门砖,但排名还需要看后面的策论等题。

  “伯虎兄,衡父兄,考的何如?”

  在会试结束后,唐寅和徐经等人便赴约和一些举人们共同庆祝。

  最初唐寅还是保持低调谦虚,只是笑而不语,但酒喝多了便开始口无遮拦,又加上唐寅骨子里恃才傲物的性子,于是便拍着胸口道:“这次科考会试,唐某必取第一也!”

  徐经也兴奋的道:“徐某说不定也能高中!”

  一名举人好奇的问道:“策论这么难,伯虎都答出来啦?”

  唐寅呵呵道:“你们没看过之文章,唐某却早有涉猎!”

  几名举人对视一眼,便不再多说什么。

  ……

  二月初五开始,顺天府贡院便全面封闭,朝廷给科考阅卷官批改的期限也不过三天,三天内要将上千份试卷全部批改完成,并且放榜。

  但在二月初六这天,民间忽然开始传举人苏州举人唐寅和江阴举人徐经联合礼部右侍郎程敏政舞弊。

  传说唐寅和徐经在弘治十一年年前,曾经内阁敕造吴宽举荐,拜谒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府邸,通宵达旦。

  程敏政又为今年科考同主考官,因此怀疑程敏政配合唐寅、徐经作弊。

  这种言论在京师被传播的越来越广泛,唐寅和徐经倒不以为意,不过只是某些嫉妒他们的举人使用肮脏手段罢了,身正不怕影子斜。

  如果事情仅只在民间发酵,倒也不会影响这次科考的成绩。

  然而在二月初七这天,监察御史华昶忽然上表一道奏疏,弹劾礼部右侍郎程敏政舞弊,顿时在朝野掀起巨大的波澜。

  ‘国家求贤以科目为重,公道所在赖此一途,今年会试,臣闻士大夫,公议于朝,私议于巷,翰林学士程敏政……’

  ‘初场未入而论语题已传诵于外……’

  朝会上,当弘治皇帝听闻监察御史华昶的上奏后,脸色微变。

  内阁大学士刘健和礼部尚书一同出列反驳御史,给出的理由是程敏政在年前并未出题,科考题目乃年后礼部会同大学士李东阳和五经考官一同出题,程敏政只有建议权,并没有定题权,况且所有科考题目都需经弘治皇帝批阅选择。

  程敏政无法得知试题的具体情况,又怎可能提前泄题?

  不过礼科给事中出列继续反驳内阁和礼部,程敏政虽只有出题权,但他可以将题提前泄露出去,其中存在侥幸之事,阴差阳错就考了这些考题,这难道不是舞弊?

  况且自古科考都是抡才大典,取仕之重途,不可不察。

  刘健若有所思的看了一眼给事中和御史等科道言官,不知在想些什么。

  出列弹劾程敏政的科道言官越来越多,也足以见得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毕竟科考关乎万千学子的命运,多录取两人,就有两名学子落榜,对他们不公。

  为了还学子们公平,也为了还程敏政一个公道,弘治皇帝不得不开口道:“礼部侍郎徐琼。”

  徐琼出列。

  弘治皇帝开口道:“汝自协都察院同去顺天贡院,凡令李东阳会同五经同考试官,将场中朱卷凡经程敏政看中者重加翻阅,从公去取,以息物议。”

  “今年放榜日推迟至三月二日。”

  “遵旨!”

  ……

  内阁。

  在朝会结束后,刘健和谢迁抵达内阁值庐,谢迁依旧有些不相信,对刘健道:“阁老,克勤礼部侍郎也,又兼皇上和蔚王之老师,怎可做出营私舞弊之事?”

  虽说明朝的很多老师都会为未来仕途考虑,而优先选择有才的后辈拜入自己门下,好给自己未来仕途做个保证。

  但这种事在程敏政身上是说不通的,他不需要去招揽什么学什么充入自己名下,他已经有大明朝最牛的两个学生了。

  至于钱财贿赂,一个礼部侍郎,想要获取钱财实在太简单了,何必做这种危险之事?

  任何人在科考上做手脚,结果如何,都心知肚明,大明朝这么多年来,贪污者不胜其多,可谁敢在科举上做贪污舞弊之事?这不是找死吗?

  其他地方贪污,兴许还能贬官,但在科举上要查实了舞弊,那就不是贬官致仕那么简单,谁敢拿着自己身家性命冒险,仅仅为了一点钱财?

  刘健点点头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