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触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八百六十七章 陛下乃不世明君

第八百六十七章 陛下乃不世明君

青,而后随着张居正的笑声,反而释然了,他摇头说道:“张元辅,我很佩服你,也佩服你们所有人,我甚至佩服万士和,我做不到,没那个勇气,但我不会嘲笑勇敢者。”

  如果嘲讽勇敢的人,能够获得一点点心理安慰的话,那这个人,一定是个贱儒。

  陆树声是正经的大儒,不是贱儒,他和张居正分道扬镳是理念不合,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斗不过,索性躲得远远的。

  “他是个勇敢者,我希望他能始终如一的保持这份赤诚之心,而不是后悔今天的决定。”陆树声站起来笑着说道:“叨扰许久,告辞了。”

  “守礼,送客。”张居正伸手,示意游守礼送他离开。

  一刻钟后,游守礼回到了文昌阁,左右看了看,又走近了几步,一脸神秘兮兮的说道:“那陆树声表面上十分大度,看起来十分不在意,但他离开全楚会馆没多久,就气的连轿子都不坐了,步行回去了。”

  陆树声是四人轿子抬着来的,走的时候,他在前面,四个轿夫抬着空轿子在后面走,陆树声说晃得头晕,他都坐了这么多年了,现在才晕?

  “他生自己的气罢了,他从袁可立身上看到了自己,他觉得当年就该勇敢点。”张居正和陆树声从好友到反目成仇不相来往,就用了一年时间。

  张居正很了解陆树声,他其实很想振奋大明,但他缺少了一些勇气和担当。

  当然陆树声不会做什么下作的事儿,比如联合门生故吏为难袁可立,这一点操守,陆树声还是有的,否则他早就在万历初年激烈的斗争中,死无葬身之地了。

  为难袁可立,陆树声的名声,只会比张居正更差劲。

  殿试如期而至,这一次的殿试策问,就更加大胆了,皇帝的问题是:

  朕绍祖宗鸿业,行维新之政,十七载于兹,然今有三难:新法初行而旧弊未殄;疆域虽拓而教化难同;维新继统文脉难兴。卿等学通古今,当何以助朕破此三局?

  万历维新浩浩荡荡十七年,袁可立从入学到入建极殿参加殿试,都是在万历维新中长大,袁可立已经很难理解陆树声这样儒生的想法了,在他看来,本该如此。

  皇帝给的这三个问题的材料,第一是还田令推行的人地矛盾;第二个是海外汉人和夷人的华夷矛盾;第三个是丁亥学制新学和旧学的矛盾。

  这三个问题,说片汤话,那千言万语,一会儿就写出来了,歌功颂德谁不会?

  但陛下一贯的作风,显然不是要马屁,拍马屁,这四百贡士都是青瓜蛋子,他们还能有嘉靖中晚期的青词宰相们会写?

  殿上其他人可能是第二次见陛下,但熊廷弼和陛下很熟悉,这三个问题,皇帝和张居正在全楚会馆讨论过,甚至激烈争吵过,吵的熊廷弼都有些怕,但第二天大家还是没事人一样,一如当初。

  夏宗尧读完了完整版的矛盾说,知道皇帝这考的是矛盾说,要从现象入手,分析有什么问题,剖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然后提出一套,哪怕是看似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小范围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推行,继续完善。

  矛盾说告诉夏宗尧,现象、问题、原因、方案,才是真心实意解决问题,一味的训斥,不过是老师或者顶头上司,在泄愤而已;或者根本就是不知道问题、原因、如何解决在无能狂怒。

  夏宗尧也清楚,那些人,为何要对矛盾说饰伪了,他从小到大遇到了的老师,多数都是这个样子。

  “怪不得陛下、熊廷弼学的这么好,元辅是真的有东西。”夏宗尧看了站在月台下的首辅,由衷的想到。

  当然这是个错误的观点,张居正教弟子,从来都是放养,陛下和熊廷弼学业有成,那是个人努力,和元辅关系不大。

  熊廷弼一个放牛娃,能考中武举人、举人、进士,的的确确是个天才人物。

  袁可立好歹还是个世袭百户之家,熊廷弼连家都没有,给人放牛为生。

  殿试风平浪静,就半天时间,写一篇文章,走走天子门生的过场,钦点第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后面的名次,基本就不会变动了。

  殿试就是面圣,见见皇帝,大部分的进士,一辈子不会再见皇帝一面。

  “臣等告退。”在申时行、王家屏和十七名同考官的带领下,学子们齐声见礼。

  走这个过场,身份从学生变成了臣子,从今以后,他们都有了同官身待遇,可以使用配驿,可以免赋税劳役,在通过监当官遴选后,会有正式官身下达。

  如果用阶级论去看,从今天起,殿上的进士们,全都是统治阶级了。

  夏宗尧不太喜欢阶级论,他觉得阶级论实在是过于危险了,不利于大明江山社稷的稳定,皇帝英明,可是下一个皇帝不英明了,这阶级论,就是大逆不道,甚至皇帝本人晚年不祥,这阶级论十有八九是不能再提的。

  道德、善恶的标准,是在不断变化的。

  “熊廷弼和袁可立留下。”朱翊钧站起身来,带走了两名学子。

  朱翊钧对陆树声跑到全楚会馆讨要袁可立的行为,非常非常的不满,当着所有人的面儿,朱翊钧直接留下了两名学生单独训话,意思很明确,这都是他的人,熊廷弼有后台,袁可立也有。

  四百名进士是非常意外的,熊廷弼被单独留下理所应当,袁可立居然也被一道留下,实在是让学子们有些意外,但想到了夹带案波及到了袁可立,皇帝如此恩荣理所当然。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熊廷弼、袁可立都是因为万历维新的残酷政治斗争,卷入了夹带案的是非,皇帝这种特殊待遇,也算是说得过去。

  熊廷弼是耿直,而袁可立是骨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