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触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八百三十八章 赤胆忠心昭日月,尽忠报国志未休

第八百三十八章 赤胆忠心昭日月,尽忠报国志未休

  朱翊钧认真思索一下,中书舍人在起居注中的记载,可能就是签订《京都条约》背景的信史了。

  大明的士大夫阶级们,对倭国发生的事儿,都选择了不观察、不在意、不讨论,因为这些事儿,全都是由陛下在担任罪责,观察、在意和讨论,都违背了忠君的原则。

  不是罪孽不可直视,而是陛下的罪孽不可直视。

  史官这么颠倒顺序之后,这就是事情的全部真相了。

  读书人有的时候,就是这么脏,他甚至没有改变事实,他就是把一句话简单调换了一下顺序,立刻变成了另外的模样。

  “所以读书人是必须要警惕的。”朱翊钧十分确信的对冯保说道:“他们畏惧朕手里的刀,这些心思,就只好用在了歌功颂德上,可是,一旦朕手里没有了刀,或者刀不再锋利,他们这些心思,就会对付朕了。”

  “陛下圣明!”冯保由衷的说道。

  不用他给文官上眼药水了,陛下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读书人的警惕之心。

  这不是冯保的错,也不怪陛下心里拧着疙瘩不肯原谅,主要是每次有读书人为了陛下、为了国朝、为了万民,披肝沥胆的时候,总有读书人跳出来,提醒陛下,那样的读书人是少数中的少数。

  朱翊钧之所以不愿意现在搞清汰,是想再看看,看看周良寅在山西搞的结果,凡事有好有坏,周良寅在山西大刀阔斧的干,朱翊钧在后面看影响和效果,要是搞得民怨沸腾、天下沸反,就稍微回调一点。

  朱翊钧不想学了朱允炆这个评分为负的君王,搞得天下人心离散。

  削藩就好好削藩,也没人不让你朱允炆削藩,朱棣把北方兵马节制的权力上交,把儿子都送到南京做人质,把自己的亲卫削到了八百人,装疯卖傻,行为是认可削藩的。

  天下初定,动荡不安,尤其是闪电归来的汉家江山,搞了王府镇守,削藩就是必然,自从当年汉初七王之乱、晋中八王之乱后,削藩就是一种共识,必然的命运。

  朱棣愿意交出兵权,就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如果说朱棣太能打了,朱允炆他不放心。

  那湘王朱柏一个道士,连一个后人都没有,被逼到自尽活活把自己烧死,算什么呢?总不能一个连儿子都没有的道士,起兵夺你这个朱元璋传下的皇位吧。

  哪怕是编也编点让大家认可的罪名,湘王私印宝钞?宝钞的信誉完全崩坏,擦屁股都嫌硬的玩意儿,私印宝钞作甚?

  削藩,操之过急,打仗,又求速胜,最后建文君,把江山给丢了。

  清汰也是如此,大明从内到外、从上到下深受冗员之害,清汰是所有人的共识,但怎么清汰,必须要谨慎一些,因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朱翊钧不想操之过急,他想再看看,就像一条鞭法就只在松江府推行了一样,其他地方都不具备那个条件,清汰也是如此,本意是好的,万一操之过急,就会给人留下把柄。

  但最后,朱翊钧还是认可了张居正的做法,因为做的实在是太过分了!

  京堂官吏,十年都不点一次卯,是根本不把皇帝、体制看在眼里!

  藐视的不仅仅是皇权,还有臣权,皇帝是个受气包,那由来已久,大家都习惯了,可大明大臣、明公不严惩,谁还拿明公们当回事儿?

  事实也证明,这十年不点一次卯,确实过分,无论什么原因,一体清汰后,很快就迎来了一致性好评。

  连最好事的都察院言官都一言不发,狠狠地清掉这批人,考成法,对言官们也是有要求的,这些人显然被当成了指标;

  都察院的言官们得到了指标,而翰林院、国子监这帮老学究们,没一个站出来给这些人说话,只是一味的研究商王用羌人的办法。

  就从已知的龟甲兽骨就找到了11种不同种类的用法,砍脑袋、用囟门、砍四肢、挖眼珠子、放血、没有脑袋的尸体也就是腔子等等。

  除了羌人之外,还有美酒、牲畜、家养牲畜等等,这里面有个祭品特别有趣是麦子,就是普通的麦子。

  商王挺有意思,商王居然亲自带着人去抢方伯(地方诸侯)的麦子。

  他堂堂商王,抢人家麦子!

  这在商朝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告麦,商王的边臣,会密切注视方伯们的麦收情况,并传递相关情报给商王,一到麦子成熟就打小报告,告诉商王哪里哪里的麦子熟了,商王根据这些情报,进行武力掠夺。

  这些方伯如果不同意,养的牛也会被拉走,牛会被砍掉脑袋放一盆血放在里面祭祀老祖宗;如果方伯还要抵抗,方伯可能就会被用掉了。

  麦的下半部分在龟甲兽骨文里,表达的是走,抵达的意思,通常表示行军的状态,经过反复确认,老学究们达成了一致,认为告麦就是抢粮食、抢牲畜。

  而且麦子的麦可能从古至今就写错了,麦(麦的繁体字)的上半部分‘来’表示麦子,下半部分‘夂’表示走,麦是一种抢劫的行为,但写错三千年了,写错也就写错吧,也无法纠正了。

  不得不说,商王老祖宗们胃口真好,脑袋也吃,腔子也吃,眼珠子、血、牲畜、麦子啥都吃。

  这些老学究们,拼命的上奏疏,偶尔也发点杂报,公示一下研究的结果,表示他们没白拿陛下的俸禄,真的在做事了,意思很明确:我们干活了,清汰的风可不能吹到我的头上!

  这些老学究之所以不肯伸手援护一二,原因也再简单不过了,人不患寡患不均,大家都是同朝为官,都在一个衙门,你领着朝廷俸禄不干事,在外面打着国子监、翰林院的名义在外面办私塾、家学、学院!

  办的风生水起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