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触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四百二十七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

第四百二十七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

/>
  李太后真的很喜欢孩子,周德妃比皇帝大八岁,只是生了个公主,就得到了李太后的认可。

  “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张居正带着群臣齐声说道。

  朱翊钧发现一个怪事,明明没有进行过排练,但这种祝贺词,总是能够如此整齐,大家都是老油条了,什么场合说什么样的词,都心里有数,才会有这种整齐。

  这是一件十分值得庆幸的事儿,大明经历了孝宗独子、武宗绝嗣、嘉靖皇帝旁支入大宗、道爷八子只剩一人、隆庆皇帝只留下了两个儿子之后,大明皇室的大宗终于子嗣兴旺了起来!

  “张大伴已经拿着百事大吉盒送往了各衙门,算是同喜,诸位明公下朝之后,记得领取。”朱翊钧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免礼。

  “太后昨日懿旨到了文渊阁,说是要为陛下再纳两个嫔妃,按照嘉靖旧制,的确要补齐四妃九嫔制,礼部以为呢?”张居正看向了礼部尚书万士和。

  “既有祖宗成法,理当如此。”万士和没什么反对意见,陛下又不是强抢民女,大宗繁衍这件事,本身就是朝廷焦头烂额的大事,隆庆皇帝当初纳了那么多妃子,也没人说什么,大明大宗不兴旺,再来一次旁支入大宗,大明真的遭不住。

  大明第一继承人继承皇位后,第二继承人要在京师久居,一直等到太子长大一些才会就藩。

  比如朱瞻基登基后,襄王朱瞻墡、郑王朱瞻埈,宣德四年就藩;比如朱祁镇登基后,郕王朱祁钰一直住到了正统十四年,在土木天变后成为皇帝;比如万历皇帝朱翊钧继承王位后,弟弟朱翊镠在京师住了近二十年,直到万历十七年才就藩;比如信王朱由检,就一直在京师住着,天启皇帝绝嗣,兄终弟及。

  这是为了防止因为皇帝的激烈冲突,带来的朝廷动荡,大明皇叔都喜欢造反,也需要兄弟齐心。

  皇帝的天职里,就有繁衍子嗣这一项,无论是否夭折都要多生,有继承人总比没有要强得多。

  李太后之所以有这道懿旨,也是跟宫里最近缺人有关。

  最近侍寝的只有王皇后,十月生孩子的周德妃在接受老嬷嬷的产后恢复,冉淑妃在坐月子。

  后宫的刘妃刘梦姝、李妃李锦,这两个大婚时入宫的侧妃,到现在没有正式的封号,也没有身孕,更不得宠。

  不得宠的原因也简单,朱翊钧确实不喜欢她们身上那股清冷的架势,倒不是她们端着架子,这个年纪本不怎会伺候人,而刘妃喜欢诗词,每次都要吟诗作对,而李妃则是喜欢乐曲,每次都要弹唱,为了讨好皇帝,想要充分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就越喜欢展示,可这两方面朱翊钧都不太擅长,便越发的不合拍。

  刘妃和李妃也没人指导,便越发不知如何是好,朱翊钧还专门跟她们聊了聊,但成效甚微,二人还是有点放不开,二人不得圣眷,就越是谨小慎微,更加放不开,放不开就更得不到圣眷,就越小心,最后都成了个解不开的死循环了。

  朱翊钧想了想也没反对,点头说道:“那就按娘亲说的办吧。”

  刘妃、李妃、朱翊钧都很年轻,反正每个月都要见面,还有的是机会。

  “怀义王土蛮汗以包图为名,上奏疏定入朝朝贡,共计二十七人永居京师,剩余三百怯薛护卫入京后转鞑官,安置山东诸备倭卫所之中,奏疏言,谢陛下赐铁锅之恩,还说了一些关于王次辅的…坏话。”张居正拿出了一本奏疏,看着王崇古,将奏疏先递给了王崇古。

  王崇古眉头紧锁的看完了奏疏,面色倒是平静了下来,他还以为什么事儿呢!就这点事,还想扳倒他王次辅?!

  他将奏疏的递给了冯保说道:“这事陛下早就知道了。”

  土蛮汗本名孛儿只斤·图们,改汉名为包图,入京永居只有二十七个人,这是他的兄弟和子侄女儿,人数并不多,上奏专门感谢了皇帝赐铁锅过冬的恩德。

  自朱元璋开始一直到隆庆五年俺答封王,放开了边境贸易为止,大明对草原实行了两百年的贸易禁运,直接导致了草原的食物加工能力都回到了石器时代,而铁锅,是草原的顶级奢侈品,用坏了都舍不得扔,但凡大明守不住边方,北虏南下,以劫掠铁锅为主。

  谓曰:生锅破坏,百计补漏用之,不得巳至以皮贮水煮肉为食,此各边通丁所具知也。

  俺答汗曾问二十年汉儿赵全,我祖札木合在十三翼之战胜利后,用几十口大锅把俘虏的敌对贵族活活煮死,可确有此事?赵全说:必然。

  俺答汗又问:为何我这个大汗,也没有这么多的大祸呢?而多用皮锅呢?

  用各种皮具盛水,将石块烧红后丢入水中,把肉丢进水里,半生半熟烫着吃,这就是草原的皮锅。

  等到俺答凭借着自己的勇武攻破了燕山防线,和大明打了二十多年,最后俺答俯首称臣,换来了边方贡市贸易的开放,才算是有了铁锅,可随着铁锅、盐巴、布匹、茶等物的大量涌入的还有晋商的高利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土蛮汗在奏疏里哭诉了晋商们的罪行!简直是在不当人这种事上,一点都不做人。

  晋商们的高利贷,搞得草原一地鸡毛,从上到下,从王爷到普通的牧民,人人焦头烂额一屁股债,俺答汗是顺义王,土蛮汗是怀义王,这左右两翼大汗每年折腾那点钱,也仅仅够还债的,而且北虏人均文化偏低,晋商债主说多少就是多少,他们自己算不明白,账房先生那算盘一打,就让人抖三抖。

  本来,我凭本事借的钱,凭什么还!这北虏们是长在马背上的人,我还不起,我就不还了!

  但随着大明振武,大明皇帝这头一直猛揍,那头晋商们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动不动就:待我天兵至,必告将军尔等罪行!

  大汗就只能逼着万户还,万户逼着千户还,千户逼着牧民还,而且不还钱的部落,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